(歡迎您)注銷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2—2035年)》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3-11-21 10:21
字號: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六江”生態

廊道建設規劃(2022—2035年)》的通知

渝府辦發〔2023〕85號


重慶市各區縣(自治縣)、四川省各市(州)人民政府,重慶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2—2035年)》已經重慶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11月4日         


(此件公開發布)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

(2022—2035年)


2023年11月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基礎條件

第二節 “十三五”生態修復工作成效

第三節 主要問題

第四節 機遇與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規劃原則

第三節 規劃目標

第三章?強化生態共保,守住廊道生態安全底線

第一節 重要生態空間保護

第二節 重要資源保護

第三節 強化生態共管

第四節 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第四章 推進生態共建,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第一節 長江生態廊道建設

第二節 嘉陵江生態廊道建設

第三節 烏江生態廊道建設

第四節 岷江生態廊道建設

第五節 涪江生態廊道建設

第六節 沱江生態廊道建設

第五章 促進生態共享,增進人民群眾生態福祉

第一節 豐富生態產品

第二節 培育生態產業

第三節 探索實現路徑

第六章 重點工程部署

第一節 川渝毗鄰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行動計劃

第二節 城鎮生態品質提升行動計劃

第三節 鄉村生態治理行動計劃

第四節?河湖綜合治理行動計劃

第五節 自然災害防治行動計劃

第六節 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

第七節 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第八節 支撐體系建設行動計劃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第二節 強化制度建設

第三節 強化資金籌措

第四節 嚴格監管評估

第五節 鼓勵公眾參與

名詞解釋

附圖

附表


前 言


長江、嘉陵江、烏江、岷江、涪江、沱江等“六江”生態廊道是連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天然紐帶,具有水土保持、凈化空氣、調節氣候、保持生物多樣性、提升碳匯能力等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串聯成渝雙核及46個重要節點城市,是保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血液命脈、生命活水,在助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傲鄙鷳B廊道建設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的工作任務,是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具體行動。

為科學統籌“六江”生態廊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著眼提升川渝兩地跨區域、跨流域協同治理能力,共筑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依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有關規劃,特編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2—2035年)》。

該規劃是2022—2035年川渝兩地推進“六江”生態廊道建設,開展生態共保、生態共建、生態共享的重要依據和空間指引。規劃區范圍主要包括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長江干流、嘉陵江干流、烏江干流、岷江干流、涪江干流、沱江干流的沿線鄉鎮(街道),共涉及四川省13個市53個縣(市、區)333個鄉鎮(街道),重慶市26個區縣(自治縣)250個鄉鎮(街道),涉及總面積約3.51萬平方公里。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基礎條件

1﹒地形地貌復雜,氣候條件較好?!傲鄙鷳B廊道地處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過渡帶,地形起伏較大,自西向東總體呈“由高至低,再由低至高”的變化特征。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兼有高山、高原、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其中丘陵、平原占比56.96%,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和川東平行嶺谷;低山、中山占比38.54%,主要分布在長江四川段、沱江、岷江中上游和重慶渝東南、渝東北地區;高山、高原零星分布于岷江、沱江上游地區。規劃區內以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為主,年平均氣溫在16—18℃,冬暖春早,夏熱秋涼,無霜期長,光熱條件好,氣候資源豐富。

2﹒河流水系發達,水資源總量豐富。規劃區內長江自西南流向東北,發育一級支流109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65條,長江干流與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和烏江總體形成不對稱、向心的樹枝狀水系。年均水資源總量達1085億立方米,呈現由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少,再向東面逐漸增多的空間分布。在時間分布上,水資源年際變化大、年內分布不均,每年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

3﹒土壤類型多樣,空間分異特征顯著。規劃區內成土條件復雜,擁有紫色土、黃壤、水稻土等眾多土壤類型。其中,紫色土面積最大,占比44.26%,主要分布于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沿岸地區;水稻土面積占比25.18%,主要分布于長江屏山—涪陵段、岷江全線、沱江上游、涪江上游沿岸地區;黃壤面積占比11.11%,集中分布于烏江沿岸地區;黃棕壤、紅壤等其余土壤面積占比19.45%。

4﹒林地資源豐富,自然保護地分布廣泛。規劃區內林地規模為13894.1平方公里,占區域總面積的39.56%,集中分布于長江屏山—敘州段和涪陵—巫山段、岷江都江堰段、沱江綿竹段、涪江江油段及烏江全線地區,以喬木林地為主、占林地總面積的74.20%,灌木林地次之。共有國家公園1處、自然保護區12處、自然公園85處,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共2724.34平方公里。

5﹒生物多樣性豐富,珍稀物種眾多。規劃區內擁有水杉、銀杉、珙桐、紅豆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以及荷葉鐵線蕨、豐都車前、疏花水柏枝等長江上游特有植物;擁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灰金絲猴、白唇鹿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以及圓筒吻鮈、張氏?、巖原鯉等38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其中,長江屏山—敘州段和萬州—巫山段、岷江都江堰段、沱江綿竹段、涪江江油段及烏江全線地區,植被繁茂,是重要的生物棲息地。

6﹒生態景觀資源眾多,以自然景觀為主。規劃區內分布有?。ㄖ陛犑校┘壖耙陨系燃夛L景名勝區48個,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7個。在空間分布上,長江沿線地區風景名勝區分布最多、為15個,其次,岷江沿線地區9個、涪江沿線地區7個。在類型上,風景名勝區多以山岳類、江峽類、河流類等自然景觀為主,另有少量古文化遺址類和歷史紀念地等人文景觀。

7﹒生態系統類型豐富,生態保護價值突出。規劃區內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交錯分布,自然生態系統總規模為16746平方公里、占比47.69%,其中森林生態系統規模最大、面積為11340平方公里。人工生態系統總規模為18372平方公里、占比52.31%,其中農田生態系統面積為14340平方公里、城鎮生態系統面積為4032平方公里。在空間分布上,自然生態系統集中分布在長江屏山—敘州段和萬州—巫山段,岷江龍池—青城山—都江堰段,沱江綿竹段,涪江江油段,以及烏江全線地區;人工生態系統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經濟區以及重慶主城都市區,是城鎮建設和農業生產的主要區域。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和重要區占比62.67%,主要分布在長江屏山—敘州段和云陽—巫山段、岷江都江堰段、沱江綿竹段、涪江江油段,以及烏江全線地區。

8﹒人口分布密集,社會經濟活躍。規劃區內2020年常住人口2804.11萬人,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總人口的29.21%,人口密集區域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經濟區和重慶中心城區。城鎮建設用地4097.71平方公里,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用地總面積的23.67%,城鎮建設密集區主要集中分布于四川成都周邊的沱江、岷江中游以及重慶市中心城區的長江、嘉陵江沿線地區。2020年規劃區內涉及縣(市、區)的GDP總量為39451.88億元,約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GDP總量的62.6%。

第二節 “十三五”生態修復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間,川渝兩地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大力推進水環境整治,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升人居環境品質,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構筑取得明顯成效,為開展“六江”生態廊道建設、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1﹒生態修復取得積極成效。四川省深入實施廣安華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通過推行“1+1”修復模式,完成礦山修復、土地整治、森林提質、湖水凈化等生態修復面積21萬公頃;堅持化“廢棄礦山”為“綠水青山”,全面構建礦山生態修復制度體系,累計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面積5000余公頃;全面完成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新增公園綠地面積累計5.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至40%,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85.8%,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46萬平方公里。重慶市順利實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圍繞“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的治理目標,完成礦山修復、土地整治、營造林、濕地保護修復等生態修復面積4.6萬公頃;基本健全礦山生態修復制度體系,累計完成歷史遺留及關閉礦山生態修復面積2938公頃,其中完成國家部署的長江經濟帶及主要支流10公里范圍內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面積2214公頃;全面完成1700萬畝國土綠化提升任務,森林覆蓋率提高至52.5%,較2015年提高7.1%;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935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面積減少11.5%。

2﹒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川渝兩地著眼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大力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深入實施重點小流域掛牌督辦、消除劣V類斷面、三磷污染防治攻堅等專項行動,四川省87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8.9%,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重慶市42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常年保持在100%。

3﹒城鄉人居環境品質顯著提升。四川省大力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縣城)24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1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19平方米,建成區內生態空間占比逐步提高;累計實施土地整治規模達4900余萬畝,城鄉土地要素配置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人居環境逐步改善。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1+3”試點工作全部通過考核驗收,全市達標建設面積達421平方公里、占建成區面積的24.2%;城市綠量大幅增加,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9%,新建各類城市公園600余個(含社區公園、游園),基本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目標;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成美麗宜居村莊300個、綠色示范村莊1500個。

4﹒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縱深推進。深入推進河(湖)長制,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地票、林票等制度,不斷深化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持續推動生態共建,探索建立了跨部門、多領域的協同工作機制,在大氣、水、固體廢物、環境應急、輻射安全、環境執法等領域簽訂多項合作協議,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流域污染治理、生態系統修復治理聯防共治取得明顯進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

5﹒生態文明意識全面強化。地方法規標準體系持續健全,執法監管能力明顯提升,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取得進展,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眾合法環境權益得到依法維護,形成更加良好的生態文明法治環境。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文化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全社會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不斷增強,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成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

第三節 主要問題

1﹒局部水土流失與石漠化問題突出。規劃區內地形陡峭、土層淺薄、坡耕地分布廣泛,極易形成水土流失,中度以上水土流失侵蝕面積達2659.9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長江屏山—敘州段和云陽—奉節段,岷江樂山—宜賓段,沱江簡陽—資陽段和內江—瀘州段,烏江彭水—酉陽段,以及涪江、嘉陵江的中下游地區。碳酸鹽巖分布廣泛且發育成熟,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積達147.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長江云陽—巫山段和烏江全線地區。

2﹒林地質量整體不高。2015—2019年間林地退化面積約26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長江上游、岷江中下游、沱江中游,以及涪江沿線地區。規劃區內森林群落結構簡單,樹種單一,以馬尾松和柏木為主,次生或人工針葉林約占森林面積的45%,抗風險能力不足,抗病蟲害能力不高。

3﹒地質環境脆弱。規劃區內岸坡穩定性差,消落區水位周期性漲落加劇了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發生。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達4395平方公里,占規劃區總面積的12.52%。已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6592個,主要分布于長江涪陵—巫山段,岷江都江堰段,沱江綿竹段,涪江江油段,以及烏江全線地區。

4﹒抗旱防洪形勢嚴峻。規劃區內水資源年際變化大,年內分布不均,季節性缺水現象普遍,且水源工程基礎薄弱,局部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城鎮供水與灌溉爭水情況較為嚴重,基準年農業缺水率達32%。主汛期(6—8月)降水偏多,受山地地形影響,水系匯流急速,且沿江大部分區域防洪減災體系不完善、防洪能力弱,暴雨洪澇風險較高,高風險區主要集中在長江沿線,烏江彭水—酉陽段,岷江、沱江中下游及嘉陵江、涪江下游地區。

5﹒城鄉生態系統韌性不足。城鎮河岸綜合服務功能發揮不佳,岸線隔離污染和水體自凈功能減弱;沿江違法占用河岸問題普遍,威脅河流水質安全。農業面源污染等鄉村生態環境問題有待改善,局部地區因坡耕地占比高,面臨土層淺薄化、養分貧瘠化等退化風險。

6﹒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城鎮開發建設擠占自然岸線、森林和濕地空間,破壞生物棲息地,阻斷生態廊道,城鎮地區生物資源相對匱乏。流域內分布大量水利樞紐工程,包括水壩(塘壩)25267座、水庫1559座、水電站468座、水閘44處,大部分水利工程缺少過魚設施,水生生物洄游通道被阻隔,洄游性魚類和喜流水生活的魚類資源下降明顯。

7﹒次級河流水質亟待提升。規劃區內長江、烏江、岷江干流各控制斷面均達到或優于Ⅱ類水質標準,嘉陵江、涪江、沱江干流穩定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但部分支流枯水期生態流量較小,自凈能力較差,存在水質達標不穩定的情況。因工業生產、農業種養殖、城鄉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等情況,個別支流水質呈輕度至重度污染。

8﹒跨區域協同治理機制尚不完善。毗鄰地區缺少剛性約束制度,跨界水污染治理協作的基本原則、糾紛協調處理機制、行政執法體系等仍不健全,聯防聯治、聯合執法等區域統籌協作只局限于少數縣(市、區)。在跨區域常態化生態補償機制方面,綜合補償因素、補償權重、補償方式、補償資金來源等要素尚未完善。

9﹒跨區域管控規則標準不統一。在空間管控規則制度方面未達成一致,未建立重要資源保護名錄,生態環境準入要求不統一??鐓^域生態環境治理標準及生態修復標準因制定時序、管理需求等存在差異,管控的行業類別、污染物種類、排放限值仍不相同。

10﹒跨區域治理能力有待提升??鐓^域生態環境監測信息數據共享機制還不健全,未建立多層級、多部門的生態信息大數據共享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跨界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有效實施。對沿江重大水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礦山環境破壞等突發事件的預測預警能力不強,風險場景模擬能力不足,缺乏系統的技術研發和成功的應用示范案例。

第四節 機遇與挑戰

1﹒邁入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對推進“六江”生態廊道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開展“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要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2﹒長江大保護,明確戰略方向。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肮沧ゴ蟊Wo、不搞大開發”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定下的總基調、大前提,為推進“六江”生態廊道建設指明了戰略方向。開展“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要素協同治理,保護好長江母親河。

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深入實施,注入新活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中央為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不僅為區域發展賦予了全新優勢,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還賦予了新的使命和責任,為推進“六江”生態廊道建設注入了新活力。開展“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推動自然資本增值,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勢能,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加快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4﹒全球氣候不斷變化,對生態環境影響突出。全球氣溫變暖、二氧化碳濃度持續上升,物種的地理分布受氣候格局變化影響向高緯度、高海拔地區移動,造成物種分布破碎化,嚴重影響珍稀保護類物種基因信息交流。植物生長季延長、食物供給與需求高峰存在差異,導致出現魚類洄游路線變化、種群數量銳減、特有物種消失等現象。氣候格局改變引發的干旱、洪澇、強降雨等極端天氣,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易發,引起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發生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生態服務功能,“六江”生態廊道生態修復與物種保護面臨挑戰。

5﹒生態修復觀念轉變,治理能力亟需與時俱進。傳統的生態修復著重于關注立地尺度、環境要素、目標結果和高新技術,忽略了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造成了“偽生態、實損害”工程、“盆景”項目、形象工程的產生。新時代生態修復亟需轉變傳統思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堅持“自然引導、人類助力”,按照先消除威脅保生態安全,再修復生態系統組成、結構以提升系統功能,最后兼顧景觀的次序,依據生態系統恢復力大小,選擇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等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保持“六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為核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強化長江上游生態大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川渝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協作,著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廊道,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第二節?規劃原則

堅持問題導向,保障生態安全。解決“六江”突出生態問題,著力改善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保障流域生態安全。

堅持整體保護,協同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保護重要生態空間和重要生態系統,嚴格執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整體保護,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協同流域污染防治,推動跨界水體環境治理,深化跨區域生態環境同防共治。

堅持系統治理,陸水共治。突出流域生態廊道整體性和連通性,協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陸地,統籌考慮流域人水關系,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整體提升生態系統功能。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由粗放發展向節約集約轉變,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綠色發展。

第三節?規劃目標

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保障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體目標,統籌流域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將“六江”生態廊道建設成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重點保護帶、長江上游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帶、巴山蜀水生態人文魅力展示帶。

到2030年,成渝兩地生態環境管控要求及生態修復標準初步統一,區域協作機制更加完善,精細化治理能力顯著增強,生態安全屏障不斷鞏固,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90%,國控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的比例達96%,跨界河流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穩中向好,重要湖庫和支流水生態明顯改善,“六江”生態廊道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完成森林質量提升1609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土地綜合治理200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1%;開展土地綜合整治1197平方公里,完成國家下達的耕地保有量任務;維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少,保護生物棲息地面積2722平方公里,實現長江魚類生物完整性指數提升5%。

到2035年,區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跨區域、跨流域協同治理能力顯著增強,長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得到全面優化,“六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質穩定達標,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基本得到全面保護,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基本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生態“共保、共建、共享”格局全面形成,助推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邁上更高臺階。


第三章 強化生態共保,守住廊道生態安全底線


第一節 重要生態空間保護

1﹒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區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657.51平方公里,涵蓋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環境極脆弱區域,以及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內按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和其他區域進行分區管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保護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以及所承載的景觀和地質地貌,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等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建設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優先保護良好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棲息地,建立完善生態廊道;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開展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強化生態狀況監測,預警生態風險,加強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考核評價。

2﹒保護重要生態系統。銜接川渝兩地國土空間規劃布局和“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外的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環境極脆弱區域以及位于生態保護紅線鄰近區域的重要生態空間的保護力度,保障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空間連通性,統籌好城鎮建設、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修復的關系,降低人類活動強度,減小生態壓力,維持和改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

第二節?重要資源保護

1﹒大中型水庫。將規劃區內馬廟水庫、蔣家溝水庫、復興水庫、草街航電樞紐等32座大中型水庫納入川渝兩地河(湖)長制管理范疇,加大對水庫區域水環境、水生態的保護力度,健全常態化管護機制,確保水庫安全長效運行。劃定水庫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在管理和保護范圍內禁止從事爆破、打井、采石、采礦、取土、挖沙、修墳、鉆探、開鑿涵洞隧道、陡坡開荒等危及水庫安全和影響水庫運行的活動。對作為飲用水水源地的水庫,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清理保護區內與供水設施和水源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堆場、碼頭和農業生產等影響水源保護的設施和活動。規劃布局的建設用地嚴格按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級別要求進行退讓,采取綠化隔離措施。

2﹒河流濕地。嚴格保護白鶴灘、龍河、古宇湖、芙蓉湖等21個國家級、?。ㄖ陛犑校┘墲竦毓珗@,加大保護力度,提高自然濕地面積。嚴格限制河流濕地轉為建設用地。全面評估河流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現狀及健康狀況,建立“六江”河流濕地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加強對河流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管理及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河流濕地,嚴格執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減少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干預,促進濕地生態自然恢復,進一步增強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對都市圈的河流濕地,將濕地空間網絡作為城市生態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預留充足的濕地空間,并加強濕地與城市地區河湖等水系網絡連通,以高質量濕地保護修復推動城市人居環境改善。

3﹒峽谷。保護巫峽、三門峽、桫欏峽谷、白鶴大峽谷等26處重要峽谷資源,禁止在峽谷保護地帶內從事破壞資源、影響景觀、污染環境、妨礙游覽的活動;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以圍、填、堵、截等方式破壞自然水系或超標排放污水、傾倒垃圾和其他污染物。

4﹒江心綠島。嚴格保護長江竹島、廣陽島、珊瑚壩、圣蓮島等33處江心島島嶼生境、漁業農耕、人文遺跡等重要資源,統籌保護保育、休閑游憩、科普教育等綜合功能,探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5﹒珍稀動植物。加強荷葉鐵線蕨、疏花水柏枝、豐都車前等流域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就地保護,保護具有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的植物。加強珍稀特有水生動物遷地保護,重點實施長江鱘、川陜哲羅鮭等搶救保護行動,系統調查長江流域魚類種質資源。著力提升珍稀動植物生境保護和監管能力,實施保護區改擴建工程,增強管護基礎設施,補充建設增殖放流和人工保種基地,推進救護基地和設施升級改造。提升外來入侵物種尤其是紫莖澤蘭和加拿大一枝黃花等高風險物種的防范能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協同推進示范,通過生態旅游等模式,可持續地利用生物資源。

表3—1 資源保護名錄

序號

保護類型

保????護????對????象

1

大中型水庫

長江:蔣家溝水庫、甘寧水庫、新田水庫、迎龍湖水庫、水磨灘水庫、梅峰水庫、天仙湖水庫、馬廟水庫、流灘壩電站—水庫

嘉陵江:草街航電樞紐、青居水電站、小龍門航電樞紐—水庫、金銀臺電站—水庫、沙溪電站—水庫、羅家灘電站—水庫、金溪電站—水庫、馬回電站—水庫、新政電站—水庫、東西關電站、桐子壕電站、雙龍湖水庫

烏江:烏江水利樞紐—水庫、江口水電站—水庫、銀盤水電站—水庫

岷江:復興水庫

涪江:富金壩電站—水庫、安居電站—水庫、三塊石電站—水庫、武都水庫

沱江:紅旗水庫、老鷹水庫、雙石橋水庫

2

河流濕地

長江:鳳凰湖、彩云湖、迎龍湖、龍河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苦溪河市級濕地公園(直轄市級)

嘉陵江:相如湖、構溪河、三江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龍女湖、九曲河濕地公園(省、直轄市級)

烏江:芙蓉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

岷江: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東坡湖濕地自然公園(省級)

涪江:三江湖、觀音湖、讓水河、涪江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安居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太湖、魯班湖濕地自然公園(省級)

沱江:古宇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

3

峽??谷

長江:翡翠峽谷、巴陽峽、巴堰峽、風箱峽、龍門峽、巴霧峽、華龍峽、貓兒峽、銅鑼峽、明月峽、黃草峽、瞿塘峽、巫峽

嘉陵江:瀝濞峽、溫塘峽、觀音峽、牛鼻峽

烏江:三門峽、桐麻灣峽、鹽井峽、龍門峽、新灘峽、木棕河大峽谷

岷江:桫欏峽谷

涪江:白鶴大峽谷

沱江:洞窩峽谷

4

江心綠島

長江:石蟆中壩、溫中壩、魚洞中壩島、珊瑚壩、廣陽島、桃花島、木洞中壩島、南坪壩、坪西壩、皇華島、石寶寨島、白帝島、芙蓉島、中壩村(島)、長江竹島、瀛洲島、橙花島

嘉陵江:大中壩、大石中壩、印象嘉陵江濕地公園、太陽島

岷江:古兒壩、鳳洲島、雙漩壩、皇天壩、中和村(島)

涪江:金佛島、琵琶島、富金壩、水沖壩、圣蓮島

沱江:大中壩、青年林濕地公園

5

珍稀動植物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

荷葉鐵線蕨、銀杉、水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珙桐、光葉珙桐等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疏花水柏枝、豐都車前、伯樂樹、秦嶺冷杉、黃杉、福建柏、圓葉木蘭、西康木蘭、紅豆樹、黃檗、紅椿、峨眉含笑、潤楠、楠木、細葉楠、大果青杄、梓葉槭、麥吊云杉、白豆杉、篦子三尖杉、鵝掌楸、半楓荷、巴山榧、榧樹、花櫚木、水曲柳、香果樹、金蕎麥、桫欏、金毛狗、野大豆、觀音蓮座蕨、春蘭、春劍等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長江鱘、川陜哲羅鮭、中華秋沙鴨、玉帶海雕、黑葉猴、云豹、金錢豹、林麝等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胭脂魚、大鯢、圓口銅魚、巖原鯉、四川白甲魚、長鰭吻鮈、文縣瑤螈、彩鸛、黑臉琵鷺、黑頭白鹮、鴛鴦、大天鵝、禿鷲、紅腹角雉、斑靈貍、中華斑羚、豺、水獺、大靈貓等


第三節 強化生態共管

1﹒統一生態廊道分區管控制度。以規劃區內生態系統現狀為基礎,結合“三區三線”管控要求和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劃定生態保護區、生態修復區和生態合理利用區,制定分區管控措施,為科學推進“六江”生態廊道建設提供空間指引。其中,生態保護區面積10711.18平方公里、占比30.5%,生態修復區面積5357.63平方公里、占比15.3%,生態合理利用區面積19050.18平方公里、占比54.2%。

表3—2 生態廊道分區管控導則

生態廊

道分區

采??取??措??施

管??控??引??導

生態保護區

1﹒區域內涉及的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按照禁止開發區域管控要求,主要采取保護保育和自然恢復的模式,加大封育力度。

2﹒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區域,建設活動依照法律法規執行。

3﹒其他保護區域,加強對喬灌木林、天然濱水草甸、灘涂、消落區、野生動物及特色地貌的保護。

1﹒禁止未經法定許可在河流兩岸、干線公路兩側控制范圍內進行采石、取土、采砂。

2﹒加強區域內環境風險防控,不得損害生物多樣性維持與生境保護、水源涵養與飲用水水源保護等生態服務功能。

3﹒占用生態保護紅線的國家重大項目,應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

4﹒生態保護紅線內允許的有限人為活動和國家重大項目占用生態保護紅線涉及臨時用地的,按照自然資源部關于規范臨時用地管理的有關要求,參照臨時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規定辦理,嚴格落實恢復責任。

生態修復區

1﹒充分考慮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生態功能定位、生態現狀、突出生態問題,科學合理制定生態修復措施,統籌兼顧生態防護功能、景觀生態結構和基礎配套設施,根據生態問題的緊迫性、嚴重性,以及提升生態功能的優先次序,開展源頭控制、過程阻斷、末端治理,有序安排實施工程項目。

2﹒對植被退化損毀,但水土條件良好、具有自然種質來源的林草生態系統,采取封山育林、適度間伐、輪牧、限牧、禁牧等措施進行修復。

3﹒對水質輕度污染、生物群落退化但水系暢通、水文動力條件良好的河湖濕地,采取消除污染源、禁捕限捕、生態退養等方式進行修復。

4﹒對存在水土流失、輕度面源污染的農業生態系統,采取減少化肥農藥使用、保護性耕作等方式進行修復。

5﹒對退化或損害較嚴重的生態系統,在依靠自身恢復的同時,可輔助必要的人工修復。

6﹒對損害和破壞嚴重、喪失自我恢復能力的生態系統,可采取科學有效、經濟適用的技術手段進行生態重建。

1﹒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在25°以上陡坡地種植經濟林的,應當科學選擇樹種,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2﹒河道工程施工應盡量不擾動河道生態環境,避免在水生動物的敏感期施工作業。

3﹒除防洪、重要航道必須的護岸外,禁止開展非生態型河湖堤岸改造。

4﹒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的地區,限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活動,嚴格保護植物、結皮、地衣等。

5﹒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從事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動。

生態合理利用區

1﹒重點加強城鎮、產業、鄉村的規范建設引導,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提倡運用低擾動的方式進行開發利用。

2﹒推進成渝地區城鎮主軸建設,依托國土空間規劃,結合城市更新、海綿城市建設,統籌考慮城市基礎設施、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的分布與關系,打通城市內部的水系、綠地和城市外圍河湖、森林、耕地等,形成完整生態網絡。

3﹒優化完善區域產業布局,鼓勵對三類工業項目進行淘汰和提升改造,合理規劃居住區與工業功能區,在居住區和工業區、工業企業之間設置防護綠地等隔離帶。

4﹒突出鄉村生態型綠化和生產性景觀營造,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古樹名木等,提升農房建設水平,突出不同區域居民的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強化少數民族建筑風貌特色。

1﹒在進行各類建設開發活動前,應加強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影響的評估,任何開發建設活動不得破壞珍稀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不得阻隔野生動物的遷徙通道。

2﹒禁止違法利用、占用“六江”流域河湖岸線,保障自然岸線比例。

3﹒嚴格執行畜禽養殖禁養區規定,根據區域用地和消納水平,合理確定養殖規模。

4﹒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嚴格限制非農項目占用耕地。

2﹒加強毗鄰地區生態環境共保。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川渝協商合作機制,加強定期會商、政策協同、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信息共享,強化跨省域、跨部門協同治理,加快構建一體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立聯席會議協調機制,統籌協調、研究解決毗鄰地區生態保護重大事項,督促檢查重要工作落實情況,推動流域保護跨區域合作。開展跨區域聯合環境執法,共同預防和依法聯合查處毗鄰地區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加強毗鄰水域清漂聯防聯控。健全突發環境事件協作處置機制,強化應急預案對接、應急資源共享,聯合開展環境事故應急演練,共同處置突發事件。建立川渝兩地聯合河(湖)長制,針對不同流域分類分級構建河(湖)長組織體系,落實河(湖)長管理和保護職責;各級河(湖)長制辦公室要履行好統籌、指導、協調、督導、考核職能;各級河(湖)長制組成部門要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協同聯動,形成河湖管理保護合力。

3﹒加強毗鄰地區生態環境共治。統一川渝兩地“六江”流域生態環境管控要求,以及生態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等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和風險管控措施。聯合開展現行環保標準差異分析評估,有序制定修訂川渝兩地統一的大氣、水、土壤以及危險廢物、噪音等領域環保標準,協同制定污染物排放標準及建設用地土壤風險管控標準。加強對生態系統影響的第三方評估、分析、論證等工作,落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聚焦毗鄰地區系統修復,加強區域科技創新,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等基礎研究、技術攻關、裝備研制,形成可操作性強、技術標準統一、工作流程規范的系列標準規范體系。堅持一張負面清單管川渝兩地,嚴格執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體系,統一“沿江1公里”“合規產業園”等管控對象的界定標準和管控尺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


第四節 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1﹒持續推進生態補償規章制度建設。加強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來源、資金補償、資金使用、運行監管、激勵保障等各個環節的規范和約束,完善規章制度體系。

2﹒推動跨界流域各級政府協作配合。建立由政府牽頭引導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強上游城市群與下游城市群的聯系,完善流域環境保護具體措施。推動各級政府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秉持“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原則,按照保護者得償、受益者補償、損害者賠償的方式,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堅持互利互惠、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合理確定流域水環境改善目標,建立一套獎勵達標、鼓勵改善、懲戒惡化的正向激勵、反向約束機制。

3﹒探索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途徑。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以資金補償為主,結合政策補償、項目補償、技術補償、用地補償等補償模式,探索實行先造后補、以獎代補、贖買租賃、購買服務、以地換綠等多種方式??茖W設置水質斷面和考核因子,以國控、省控斷面為主要考核斷面,以是否達到水環境考核目標為資金清算主要依據,驅使單向補償向雙向補償轉變,將跨界斷面水質等要素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川渝兩地各級政府之間生態保護補償的依據,實現行政責任與經濟責任相融合,進一步落實跨界流域環境治理責任。不斷完善流域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模式。

4﹒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研究推動制定以地方補償為主、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辦法,統籌推進川渝兩地財政、金融資金投入生態補償,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加大資金投入和積極參與項目,明確補償資金使用方向和使用范圍,在省級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中安排用于跨界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的資金。綜合水資源和水環境兩類指標,考量規劃區內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和生態保護工作績效,依據資金籌措、資金分配和資金清算3個環節,從水污染防治、水資源利用、產業轉型升級等各個領域協同發力,享受相應資金利益回報,調動流域治理內生動力。


第四章 推進生態共建,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第一節 長江生態廊道建設

金沙江進入四川盆地后,在宜賓市與岷江匯合形成長江。長江流經宜賓市、瀘州市、江津區、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長壽區、涪陵區、豐都縣、忠縣、萬州區、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等21個市(區、縣),在規劃區內全長1043公里,生態廊道建設總面積13144平方公里。

1﹒生態資源現狀。長江生態廊道處于我國地勢第二階梯,整體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呈現由丘陵向中低山過渡的趨勢,其中宜賓—長壽段以丘陵地貌為主,涪陵—巫山段以中低山地貌為主。長江水系發達,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綦江、烏江等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65條。生態系統以農田生態系統為主,面積4526平方公里、占比34.43%,獨特的地質構造,形成黃壤、黃棕壤交錯的土壤分布,垂直帶譜特征明顯,為該區域立體特色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擁有護國沙田柚、合江荔枝、瀘州桂圓、宜賓夏橙、巫山脆李、忠縣柑橘、江津花椒、涪陵榨菜等特色農產品。森林生態系統面積3978平方公里、占比30.27%,植被類型以亞熱帶常綠針葉林、闊葉林為主。城鎮生態系統面積1912.86平方公里、占比14.55%,主要分布于重慶主城都市區,其余呈散狀分布于各市(區、縣)城區,沿江地帶優渥的自然地理條件,形成城鎮濱江分布的空間格局。生物資源豐富,分布有荷葉鐵線蕨、疏花水柏枝、豐都車前、紅豆杉等珍稀植物,以及胭脂魚、大鯢、巖原鯉、鱸鯉等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是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長吻鮠、鱖等重要經濟魚類的種質資源庫。

2﹒建設目標。保持長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著力解決兩岸森林質量不高、地質環境脆弱、局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突出、消落區生態功能退化、江心島與自然岸線受損、生物多樣性下降、次級支流水環境質量不高等主要問題。通過加強天然林、公益林防護,實施中幼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協同推進消落區、地質災害、次級支流治理以及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整體提升區域生態系統質量;保護和恢復重要物種棲息地,加大干支流珍稀瀕危魚類保護力度,加快形成“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山水畫卷。保護自然岸線和江心綠島,完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藍綠交織、組團相生、景城融合”的山水城市。積極探索“兩化”生態產業體系,化生態優勢資源為綠色發展勢能,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3﹒建設任務。開展重要山體保護提升247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1023.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700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105公頃;改善主要支流水環境質量,重點開展璧南河、苧溪河、臨江河、大寧河等15條次級支流流域治理;保護濱江岸線和江心綠島,實施岸線治理203.9公里、水源涵養341平方公里、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8.5平方公里,治理地質災害168處,開展17座江心綠島生態保護修復;保護生物棲息地911平方公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471平方公里。

專欄4—1 長江生態廊道主要建設任務

四川?。?a name="_Toc1001">實施重要山體保護提升45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25平方公里;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42平方公里;實施礦山生態修復3公頃;實施岸線治理119公里、水源涵養341平方公里;治理地質災害55處;開展5座江心綠島生態保護修復;保護生物棲息地207平方公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105平方公里。

重慶市:實施重要山體保護提升202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998.7平方公里;實施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558平方公里;實施礦山生態修復102公頃;重點開展璧南河、苧溪河、臨江河、大寧河等15條次級支流的流域治理;實施岸線治理84.9公里;開展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8.5平方公里;治理地質災害113處;開展12座江心綠島生態本底調查,編制形成“一島一策”;保護生物棲息地704平方公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366平方公里。


第二節 嘉陵江生態廊道建設

嘉陵江作為長江一級支流,經南充市自北向南由渝中區匯入長江,流經南充市、廣安市、渝北區、渝中區、江北區等9個市(區),在規劃區內全長542公里,生態廊道建設總面積4115平方公里。

1﹒生態資源現狀。該區域地貌以丘陵為主,面積3836.83平方公里、占比93.24%,低山、平原交錯分布,地勢北高南低,地形由北部深丘過渡到淺丘區。嘉陵江支流眾多,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8條,與渠江、涪江在合川區匯集,形成三江匯流,構成了典型的樹枝狀水系。生態系統以農田生態系統為主,面積1947.22平方公里、占比47.32%,廣安段、錢塘鎮—釣魚城段立地條件好,農業生產集中,是重要的糧油果蔬生產基地。森林生態系統面積955.5平方公里、占比23.22%,主要沿深丘、山體分布,擁有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巫山小三峽國家級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城鎮生態系統面積621.37平方公里、占比15.10%,集中分布于地勢平坦的水土—江北城段,以及各市(區)城區。嘉陵江流域內資源豐富,盛產黑木耳、核桃、天麻、白蠟、苧麻等,擁有魚類146種;歷史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有千佛巖、釣魚城、陳壽萬卷樓、南充白塔等遺跡。

2﹒建設目標。改善嘉陵江人水關系,著力解決植被退化、農業面源污染、城鎮生活污染、河流濕地功能退化、洪澇災害頻發等主要問題,加快沿江防護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建設,統籌推進干支流治理,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和成效,減少入江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嘉陵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協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與土地綜合整治,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提升農田生態功能。加強濕地公園建設,提升濕地碳匯、污染凈化等生態服務功能。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防洪能力,減少城市內澇風險。積極挖掘良好生態價值,提高綠色生態產品供給,推動嘉陵江流域從“生態高地、經濟洼地”向“生態與經濟綠色協調發展”轉變,將嘉陵江建設成為山水生態畫卷、人文風景珠鏈、智慧游憩秀帶。

3﹒建設任務。開展重要山體保護提升198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151.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200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8公頃;開展渠江、梁灘河等2條次級支流治理;保護和恢復重要生物棲息地128平方公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181平方公里;實施岸線治理150.6公里、水源涵養43平方公里;治理地質災害59處;開展2座江心綠島生態保護修復。

專欄4—2 嘉陵江生態廊道重點建設任務

四川?。簩嵤┲匾襟w保護提升34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77平方公里;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62平方公里;實施礦山生態修復3公頃;開展渠江次級支流治理;保護和恢復重要生物棲息地40平方公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138平方公里;實施岸線治理107公里、水源涵養43平方公里;治理地質災害57處;開展2座江心綠島生態保護修復。

重慶市:實施重要山體保護提升164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74.7平方公里;實施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38平方公里;實施礦山生態修復5公頃;開展梁灘河次級支流治理;保護和恢復重要生物棲息地88平方公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43平方公里;實施岸線治理43.6公里;治理地質災害2處。


第三節?烏江生態廊道建設

烏江作為長江一級支流,規劃區內自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入境,流經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武隆區,于涪陵區匯入長江,在規劃區內全長223公里,生態廊道建設總面積3493平方公里。

1﹒生態資源現狀。該區域地形復雜、地勢高差大,中、低山地貌面積3388.21平方公里、占比97%,烏江沿岸碳酸鹽巖地層廣泛出露,在地表水與地下水的共同作用下,喀斯特發育、改造過程強烈,形成了峽谷、溶洞、石峰、石柱等多種喀斯特景觀。烏江水系發達,擁有阿蓬江、芙蓉江、郁江等次級支流20條,河道兩岸多為懸崖陡坡,自然河段保有率高。生態系統以自然生態系統為主,面積2610.08平方公里、占比74%,其中森林生態系統面積1697.48平方公里、占比48.6%,灌叢生態系統面積717.44平方公里、占比20.5%,分布有白馬市級自然保護區、七曜山森林公園、摩圍山森林公園、雙峰山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732.65平方公里,生境質量高,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銀杉、珙桐、林麝、白冠長尾雉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植物。城鎮生態系統面積158.48平方公里、占比4.5%,農田生態系統面積724.13平方公里、占比20.73%,受地形條件影響,城鎮建設與農業耕作多零散分布于河流沿岸和山間谷地的平坦區域。

2﹒建設目標。改善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著力解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森林質量不高、地質環境脆弱、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強化重點區域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提升區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推進烏江干支流水源保護帶和生態緩沖帶建設,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加強地質災害治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保障地質安全。推進設施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建立完善的城鎮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體系。推進環城林帶、城鎮綠地、濕地公園建設,恢復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依托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以“烏江兩岸”為核心,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高水平生態保護修復和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流域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城景文”交融的烏江畫廊。

3﹒建設任務。實施森林質量提升134.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307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41公頃;開展芙蓉江、郁江等4條次級支流流域的治理;開展地質災害治理10處;保護和恢復生物棲息地738平方公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120平方公里。

專欄4—3 烏江生態廊道重點建設任務

重慶市:實施森林質量提升134.8平方公里;實施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307平方公里;實施礦山生態修復41公頃;開展芙蓉江、郁江等4條次級支流流域的治理;開展地質災害治理10處;保護和恢復生物棲息地738平方公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120平方公里。


第四節?岷江生態廊道建設

岷江作為長江一級支流,自北向南流經成都、眉山、樂山和宜賓4市,穿過成都平原后在彭山區匯合,流至樂山市接納大渡河后轉向東南,最后在宜賓市匯入長江,在規劃區內全長384公里,生態廊道建設總面積5225平方公里。

1﹒生態資源現狀。岷江流域自然地理和氣候環境復雜,水系東側各支流發育程度低,地貌呈現中低山向平原再向丘陵漸變的趨勢,其中都江堰段以中低山地貌為主、崇州—青神段以平原地貌為主、樂山—宜賓段以丘陵地貌為主。該區域有黑水河、雜谷腦河、漁子溪、壽江(壽溪河)、白沙河、大渡河、馬邊河、泥溪河、越溪河等次級支流。生態系統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面積2199.56平方公里、占比42.1%,植被類型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為主。農田生態系統次之,面積2115.17平方公里、占比40.48%,坡耕地面積79.13平方公里、占比1.51%,主要分布在樂山—宜賓段,擁有蒲江丑柑、溫江大蒜、黨壩萵筍、馬邊綠茶、石家村脆桃等特色農產品。該區域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為主,面積2544.05平方公里、占比48.69%。城鎮生態系統面積460.9平方公里、占比8.82%,主要分布在崇州—青神段,濱水布局特征顯著。生物資源豐富,分布有玉龍蕨、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珙桐、光葉珙桐、獨葉草等珍稀植物,大熊貓、金絲猴、雪豹、云豹、扭角羚、藏羚羊、金雕、綠尾虹雉等珍稀動物。

2﹒建設目標。提升岷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著力解決森林質量低下、森林覆蓋率低、森林生態功能脆弱、水源涵養能力不足等主要問題。通過強化岷江天然林保護和人工林建設,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安排農、林、牧業生產比重,構建以水源涵養為主的喬—灌—草—濕復合生態系統,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增強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提升流域水土保持能力,嚴格控制生產建設活動,有效防止人為新增水土流失,協同推進植樹造林、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自然災害防治。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等重要生物棲息地的保護與修復,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恢復自然生境,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增強大熊貓野生種群及其傘護生物多樣性,連通珍稀物種遷徙走廊。推進河道綜合整治,充分發揮骨干河道水系的生態功能、休閑功能、景觀功能及文化功能,突出地域生態特色,完善河道景觀提升工程。

3﹒建設任務。保護和恢復林地植被,加快推進水土流失及沙化治理,提升區域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功能,開展重要山體保護提升137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9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59平方公里、土地綜合整治135平方公里。保護濱江岸線,加強河道采砂管理,修復硬化、受損的江岸,開展岸線治理121公里。改善沿江地質環境質量,開展地質災害治理56處。加強大熊貓國家公園等重要生物棲息地的保護與修復,保護生物棲息地443平方公里。開展5座江心綠島生態保護修復。

專欄4—4 岷江生態廊道重點建設任務

四川?。洪_展重要山體保護提升137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94平方公里;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59平方公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135平方公里;開展岸線治理121公里;開展地質災害治理56處;保護生物棲息地443平方公里;開展5座江心綠島生態保護修復。


第五節 涪江生態廊道建設

涪江作為長江二級支流,自江油市東南而下,于合川區匯入嘉陵江,流經綿陽市、遂寧市、潼南區、銅梁區、合川區等5個市(區),在規劃區內全長531公里,生態廊道建設總面積3837平方公里。

1﹒生態資源現狀。該區域地貌以丘陵為主,在江油段地勢從中山向丘陵遞降,兩岸有斷續階地分布。江油段以下河流流經丘陵及緩丘平壩區,河谷寬闊,谷寬一般為2—8公里,在郪口一帶可達10公里。河流水面開闊,水深較淺,河中分流汊道較多,沙洲、漫灘發育。次級支流有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等共10條。該區域內生態系統以農田生態系統為主,面積1850.64平方公里、占比48.23%,坡耕地面積201.09平方公里、占比5.26%,擁有蓬溪仙桃、遂寧矮晚柚、梓潼臍橙、天寶蜜柚等特色農產品。土壤以紫色土為主,面積2024.4平方公里、占比52.76%,為該區域內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森林生態系統面積1204.82平方公里、占比31.40%,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植被覆蓋率較高,林木品種多。城鎮生態系統面積480.78平方公里、占比12.53%,主要沿江分布,濱水布局特征顯著。生物資源豐富,分布有珙桐、紅豆杉等12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大熊貓、扭角羚等18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其中綿陽段是野外大熊貓主要棲息地之一。

2﹒建設目標。增強區域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著力解決在快速城鎮化、工業化影響下,生態空間受干擾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加大水土保持防治投入力度,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水土保持監測信息化建設。以涪江干流、重要支流及沿岸農田生態系統為重點,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坡耕地治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生境和條件,增強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綜合采用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等多種手段,統籌實施涪江流域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3﹒建設任務。推動兩岸林地資源提升,開展重要山體保護提升29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140.8平方公里。推動涪江兩岸水源涵養功能提升,實施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186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28公頃,實施水源涵養143平方公里。系統推進小安溪、瓊江等3條次級支流的治理,加強城鎮和農村生產生活污水垃圾處理,保障涪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穩定保持優良水質。整體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提高耕地質量和農田生態功能,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實施土地綜合整治178平方公里。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和沿岸城鎮防洪能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13處、岸線治理137.4公里。保護生物棲息地224平方公里;開展2座江心綠島生態保護修復。

專欄4—5 涪江生態廊道重點建設任務

四川?。簩嵤┲匾襟w保護提升29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108平方公里;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73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12公頃;實施水源涵養143平方公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84平方公里;開展地質災害防治13處、岸線治理127公里;保護生物棲息地192平方公里;開展2座江心綠島生態保護修復。

重慶市:實施森林質量提升32.8平方公里;實施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13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16公頃;系統推進小安溪、瓊江等3條次級支流的治理;實施土地綜合整治94平方公里;開展岸線治理10.4公里;保護生物棲息地32平方公里。


第六節?沱江生態廊道建設

沱江作為長江一級支流,自綿竹市東南而下,至瀘州市匯入長江,流經德陽、成都、資陽、內江、自貢、瀘州等6個市,在規劃區內全長639公里,生態廊道建設總面積5305平方公里。

1﹒生態資源現狀。該區域海拔呈“北高南低”特征,地貌呈“中山—平原—低山—丘陵”漸變趨勢。沱江水系總體上呈樹枝狀,有大小支流60余條。生態系統以農田生態系統為主,面積3179.24平方公里、占比59.93%,坡耕地較少,面積36.26平方公里、占比0.68%,耕地質量整體較高,適宜農業發展,擁有貴妃棗、松林桃、新橋枇杷、五寶花生、永福生姜、資中血橙等特色農產品。森林生態系統次之,面積1301.13平方公里、占比24.53%,植被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葉林,植被覆蓋度6.1%。城鎮生態系統面積399.32平方公里、占比7.53%,主要沿江分布。生物資源較為豐富,分布有桫欏、油樟、紅豆樹、紅椿、川黃檗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牛羚、毛冠鹿、盤羊、紅腹角雉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建設目標。促進流域生態保護與沿江經濟發展相適應,著力解決流域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水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等主要問題。立足流域生態系統完整性,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等要素,推動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環境保護、洪澇災害防治,全面開展工業點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城市內源污染治理,加強次級河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實施總磷污染防治行動,促進流域國土空間開發、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推動沱江水體及兩岸濱江綠地生態綠廊建設。大力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優化廊道國土空間布局,集中連片改良提升農田品質,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田生態,傳承農耕文化。

3﹒建設任務。加強釜溪河、旭水河、青白江等次級支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保障沱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穩定保持優良水質。持續保護和恢復城市林地植被,開展重要山體保護提升198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6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55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20公頃。推進沱江兩岸土地綜合整治,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田生態基礎設施,整治土地112平方公里。推進區域自然災害防治,開展地質災害治理42處、岸線治理132公里。保護生物棲息地278平方公里,開展2座江心綠島生態保護修復。

專欄4—6?沱江生態廊道重點建設任務

四川?。杭訌姼?、旭水河、青白江等次級支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開展重要山體保護提升198平方公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64平方公里;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55平方公里;實施礦山生態修復20公頃;實施土地綜合整治112平方公里;開展地質災害治理42處、岸線治理132公里;保護生物棲息地278平方公里;開展2座江心綠島生態保護修復。


第五章 促進生態共享,增進人民群眾生態福祉

探索推動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EOD)下的生態廊道建設,通過生態系統修復、環境治理、生態網絡構建,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生態基底,帶動土地增值。以豐富生態產品、培育生態產業、探索實施路徑為抓手,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逐步建立自然生態、產業生態、文化生態、生活生態、公共生態、運營生態協調統一的廊道生態體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第一節 豐富生態產品

1﹒加大生態產品供給。加快推動“六江”生態廊道建設,增強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固碳、水質凈化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障生態產品開發經營和生態產業發展所需的生態空間。立足本地生態特色和資源優勢,加大安全天然食品、竹木產品、道地藥材、礦泉水、天然纖維等生態產品供給。推動特色生態產品規?;?、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樹立地域特色生態品牌、生態標識,提升生態產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2﹒強化生態文化服務功能。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與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的有效融合,培育一批主題鮮明、辨識度較高、趣味性較強、綜合效益較好的生態文化產品。建設生態科普教育基地、生態文化創意園、生態文化展覽館、生態民族風情園等,提升生態產品文化服務功能。


第二節 培育生態產業

1﹒推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實施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升級和能源結構綠色優化調整“雙輪驅動”,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培育綠色低碳產業,提升節能環保產業能級。發展重慶市中心城區、萬州、潼南以及四川省成都、自貢、德陽、內江等節能環保產業集群,促進生態產品從資源到資產再到資本的價值轉化,充分發揮生態系統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以及支持服務功能,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

2﹒豐富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推動生態型景區和生態型旅游新業態新產品開發建設,打造長征紅色旅游走廊、烏江百里畫廊等文旅精品路線,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促進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第三節?探索實現路徑

探索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依托以重慶市萬州區為重點的渝東北地區探索三峽綠色發展新模式,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保護和補償、綠色金融等領域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模式;支持四川建設沱江綠色發展經濟帶,支持重慶廣陽島開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支持四川天府新區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先行先試,實施城市生態用地改革創新,探索建立公園城市規劃導則、指標評價、價值轉化等體系。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與生態保護修復產品的交易渠道,規范開展市場化交易,對投資形成的具有碳匯能力且符合有關要求的生態系統,申請核證碳匯增量并進行交易。鼓勵企業和社會參與,以環境服務許可方式購買水源涵養、生態固碳等生態產品。研究制定生態系統碳匯項目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有關規則,逐步提高生態系統碳匯交易量。


第六章 重點工程部署


以“六江”干流、重要山體、水陸交界帶為核心,以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區、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問題集中分布區為重點,統籌部署和實施“1+7”生態保護修復行動計劃和21項重點工程,開展毗鄰地區跨區域治理,顯著改善人水關系,保障流域水生態安全,全面提高長江干支流水環境質量,整體提升生態系統功能。

第一節 川渝毗鄰地區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行動計劃

在長江、嘉陵江、涪江川渝毗鄰地區部署3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統籌推進規劃區內山體保護、水環境治理、森林護育、土地綜合整治、自然災害防治等廊道建設工作,開展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系統提升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和生態碳匯能力,統籌城鎮建設、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助推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

專欄6—1 川渝毗鄰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

修復行動計劃重點工程一覽表

重????點????工????程

涉及地區

1﹒長江干流川渝毗鄰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2個市、6個縣(區)、28個鄉鎮(街道),重慶市2個區、15個鄉鎮(街道),共計43個鄉鎮(街道)。聚焦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系統開展洪澇災害防治、岸線受損治理、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森林質量提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整體改善區域內洪澇災害風險性高、自然岸線占用受損、濱水空間利用不足、跨區域水體污染、森林植被破損、濱江土壤抗蝕能力減弱、耕地數量減少等生態問題,增強區域內防洪排澇、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與穩定性。在江安—江陽段重點開展岸線利用整治、水環境準入管理、天然林培育,統籌區域內岸線資源,落實源頭管控,有序清退對防洪安全、河勢穩定、供水安全及水生態保護不利的項目,增強生態功能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在瀘縣—江津段系統推進土地整治、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土地平整及改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坡耕地治理與生態護岸等工程建設,優化土地利用類型,減少水土流失;在江津—永川段重點開展城鎮區域內的岸線治理和提升,運用本土植物開展岸線柔化、美化和綠化;加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建設,提升水生生物多樣性。加強對長江干流兩岸土地綜合整治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升農田質量和區域水土保持功能。規劃實施期內,實施岸線治理78公里、土地綜合整治233平方公里、地質災害治理8處、森林質量提升52.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45平方公里。

四川?。簽o州市,龍馬潭區、納溪區、江陽區、合江縣、瀘縣;宜賓市,江安縣

重慶市:江津區、永川區

2﹒嘉陵江川渝毗鄰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2個市、5個縣(區)、31個鄉鎮(街道),重慶市1個區、9個鄉鎮(街道),共計40個鄉鎮(街道)。以嘉陵江干流及周邊支流為核心,整體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森林質量提升、土地綜合整治,地質災害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等修復治理工程,兼顧解決廢棄礦山生態破損、耕地擾動損毀、森林質量低質化、地質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等生態安全問題,恢復珍稀瀕危動物棲息地,增強濱江兩岸山體生態景觀和水源涵養功能。在順慶—嘉陵段重點開展礦山生態重建、土地復墾及質量提升、封山育林等工程,采取土壤重構、植被重建、邊坡治理等措施,提高廢棄礦山森林植被覆蓋率;在岳池—武勝段重點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兩岸侵蝕溝整治等工程,加強重點預防保護區水土資源保護;在合川段重點實施濱江岸線治理、河道整治以及防洪減災綜合治理,提升重點地區濱水空間品質及河道行洪能力;統籌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整體改善鄉村風貌和生態環境質量;鞏固小水電清理整改成效,暢通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加強水生生物保護;加強濕地公園建設,提升區域濕地碳匯、污染凈化等生態服務功能。規劃實施期內,實施岸線治理58.5公里、土地綜合整治63平方公里、地質災害治理15處、森林質量提升53.7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5公頃。

四川?。耗铣涫?,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廣安市,岳池縣、武勝縣

重慶市:合川區

3﹒涪江川渝毗鄰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1個市、4個縣(市、區)、29個鄉鎮(街道),重慶市3個區、13個鄉鎮(街道),共計42個鄉鎮(街道)。圍繞涪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統籌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濕地保護修復、森林質量提升、岸線治理等,重點解決和改善區域內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跨界水體和流域水環境污染、森林質量不高、農業面源污染等影響區域性生態安全問題,提升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三臺—射洪段重點加強兩岸坡耕地治理、水土保持林建設以及森林質量提升,提升區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在大英—船山段重點加強水源保護地污染源防控,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在潼南—合川段重點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生境和條件;推進沿江岸線治理和防洪抗旱治理,加強生態緩沖帶和隔離帶建設,進一步增強區域水源涵養、洪水調蓄等生態功能。規劃實施期內,開展岸線治理50.4公里、土地綜合整治152平方公里、地質災害治理3處、森林質量提升67.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83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18公頃。

四川?。核鞂幨?,大英縣、射洪市、蓬溪縣、船山區

重慶市:合川區、銅梁區、潼南區


第二節 城鎮生態品質提升行動計劃

以提升沿岸城鎮生態韌性為目標,部署3個重點工程,重點保護城市濱江岸線和重要山體,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在長江、嘉陵江等沿岸城鎮區域,開展城中山體保護提升,強化城市綠肺功能,筑牢城市綠色屏障。在重慶市中心城區“兩江四岸”等城市濱江帶,實施濱江岸線治理,改善水岸生態環境,重煥水岸生機。在沿岸城鎮實施綠地品質提升,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

專欄6—2 城鎮生態品質提升行動計劃重點工程一覽表

重????點????工????程

涉及地區

1﹒重要山體保護提升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6個市、9個縣(市、區)、34個鄉鎮(街道),重慶市11個區、47個鄉鎮(街道),共計81個鄉鎮(街道)。嚴格落實管控措施,加強生態空間保育,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恢復受損生物棲息地,加大對疏花水柏枝、豐都車前、小靈貓、禿鸛、紅隼、中華秋沙鴨等珍稀動植物的保護力度,加大對優質礦泉水、農田基地、地質遺跡等特色資源的保護力度。推進生態修復,實施山體修復、森林撫育、純林改造等,加強森林綠化和精細化管理,做好資源合理利用。加強綜合整治,清理整治違法建筑、無證非法采礦和不規范“小散亂”企業等,開展現有建筑環境綜合整治和改造,促進產業優化、轉型。規劃實施期內,完成重要山體保護提升809平方公里。

四川?。撼啥际?,都江堰市、金堂縣;德陽市,綿竹市;樂山市,五通橋區、犍為縣;綿陽市,江油市;南充市,閬中市;宜賓市,敘州區、屏山縣

重慶市: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

2﹒濱江岸線治理提升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10個市、26個縣(市、區)、100個鄉鎮(街道),重慶市10個區、94個鄉鎮(街道),共計194個鄉鎮(街道)。修復沿岸生態系統,尊重和保護山水之間自然形成的峽、灣、沱、浩、壩、嘴、灘、半島、江心綠島等特色景觀區域,突出生態綠色展示功能,建設濱江生態廊道。加強自然灘涂、岸線、植被、濕地管控,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篩選適宜栽植的特有植物種類,按水位區段進行優選配置,建立和穩定植物生態群落。規劃實施期內,完成岸線品質提升558公里。

四川?。撼啥际?,簡陽市、都江堰市、新津區、金堂縣、溫江區;德陽市,綿竹市、旌陽區;樂山市,犍為縣、市中區;眉山市,東坡區、彭山區;綿陽市,江油市、三臺縣、游仙區、涪城區;南充市,蓬安縣、儀隴縣、閬中市;內江市,資中縣、東興區、市中區;宜賓市,翠屏區、南溪區、敘州區;資陽市,雁江區;自貢市,富順縣

重慶市: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江津區

3﹒城市公園綠地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13個市、53個縣(市、區),重慶市9個區。增綠量,建設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等,均衡公園綠地布局;修生態,因地制宜建設海綿綠地,建設濕地公園、雨水花園;補色相,推進城市公園更新提質,提升存量綠地品質和功能。建設綠量充沛、分布合理、功能完備、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公園綠地系統。

四川?。阂巹澐秶?/span>

重慶市: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


第三節?鄉村生態治理行動計劃

以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部署2個重點工程,重點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整體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在長江上游、嘉陵江、涪江、沱江沿岸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街道)、重要糧食和農產品主產區以及耕地退化嚴重區等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整體提升耕地數量、質量、生態。在沿岸鄉村集中區域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專欄6—3 鄉村生態治理行動計劃重點工程一覽表

重????點????工????程

涉及地區

1﹒土地綜合整治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9個市、19個縣(市、區)、54個鄉鎮(街道),重慶市7個區縣(自治縣)、16個鄉鎮(街道),共計70個鄉鎮(街道)。開展農用地整治,統籌推進坡改梯、低效園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降低耕地退化風險,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田生態。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有序推進農村宅基地、工礦廢棄地以及其他低效及閑置建設用地清理處置等工作,優化農村建設用地結構布局,提升集約化水平。開展鄉村生態保護修復,保護和恢復鄉村生態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防御自然災害能力,保持鄉村自然景觀。規劃實施期內,實施土地綜合整治749平方公里。

四川?。撼啥际?,都江堰市、金堂縣;德陽市,旌陽區、廣漢市;樂山市,犍為縣;綿陽市,江油市、三臺縣;南充市,閬中市、南部縣、蓬安縣、儀隴縣;內江市,東興區、資中縣;宜賓市,翠屏區、敘州區、屏山縣、長寧縣;資陽市,雁江區;自貢市,大安區

重慶市:萬州區、九龍坡區、武隆區、忠縣、奉節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2﹒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7個市、16個縣(市、區)、50個鄉鎮(街道),重慶市11個區縣(自治縣)、32個鄉鎮(街道),共計82個鄉鎮(街道)。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改廁與供水保障、污水治理同步,加強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與利用。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保護自然、人文景觀,傳承鄉村文化景觀特色,深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在成都平原地區加強林盤建設,在川中—渝西方山丘陵區域實行“丘塘林居”建設,在山地區域推進“山水林田居”建設,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打造各具魅力的鄉村風貌。

四川?。撼啥际?,都江堰市、金堂縣;樂山市,犍為縣;綿陽市,江油市、三臺縣;南充市,閬中市、南部縣、蓬安縣、儀隴縣;內江市,東興區、資中縣;宜賓市,翠屏區、敘州區、屏山縣、長寧縣;資陽市,雁江區

重慶市:萬州區、九龍坡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銅梁區、武隆區、忠縣、奉節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第四節?河湖綜合治理行動計劃

以改善人水關系為目標,部署4個重點工程,加強重點流域和重要濕地保護修復,確?!耙唤逅驏|流”。在小安溪、龍河、璧南河、苧溪河等次級支流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改善水質健康。共建三峽庫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推動三峽庫區上游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在長江涪陵—巫山段開展消落區恢復治理,整體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在樂山市、宜賓市以及重慶渝西地區等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水矛盾尖銳等區域實施水資源調配與整治,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保障生態流量。開展“六江”沿岸28座江心島的生態保護修復。

專欄6—4 河湖綜合治理行動計劃重點工程一覽表

重????點????工????程

涉及地區

1﹒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10個市、22個縣(市、區)、46個鄉鎮(街道),重慶市14個區縣(自治縣)、43個鄉鎮(街道),共計89個鄉鎮(街道)。加快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突出面源污染防控,恢復河道連通和自然形態,保障流域水安全;保護自然岸線資源,建設生態護岸林帶和入河生物緩沖帶,構建以水源涵養為主的喬—灌—草—濕復合生態系統,提升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加強重點城市江段水環境治理,優化沿江產業布局,強化工業園管理;推進港口碼頭及航運污染風險管控;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及管網改造。開展三峽庫區回水區富營養化控制研究與治理示范,有序推進生態調控與水生植物恢復。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加強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強采礦遺留次生污染治理,深入推進尾礦庫治理,嚴禁在距離干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改、擴)建尾礦庫;開展嘉陵江上游關閉礦井涌水治理,研究推廣生態和低成本治理新模式、新技術。持續推進“三磷”專項整治,鞏固岷江、烏江、沱江流域“三磷”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成果,加強重點區域監測和評估。加強河湖濕地修復與治理,積極推進嘉陵江、岷江、涪江濕地公園群建設,整體提升區域生態產品供給、濕地碳匯、污染凈化等生態服務功能。規劃實施后,長江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以上,重點支流穩定在Ⅲ類標準以上,其他支流全面達到Ⅳ類標準以上。

四川?。撼啥际?,雙流區;德陽市,廣漢市、旌陽區、羅江區、綿竹市;樂山市,市中區、五通橋區;瀘州市,合江縣、江陽區、瀘縣;眉山市,東坡區、彭山區;綿陽市,江油市、三臺縣;內江市,東興區、資中縣;宜賓市,翠屏區、江安縣、敘州區、屏山縣;資陽市,雁江區;自貢市,富順縣

重慶市:萬州區、涪陵區、江北區、北碚區、渝北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武隆區、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2﹒三峽庫區水源涵養與消落帶治理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6個市、14個縣(市、區)、24個鄉鎮(街道),重慶市8個區縣(自治縣)、48個鄉鎮(街道),共計72個鄉鎮(街道)。加大三峽庫區上游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建設,實施天然林封育、水源涵養林建設,打造河流沿岸防護林和緩沖帶,提升河流水質凈化功能,增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實施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針對城鎮周邊區域消落帶,建設濱江生態帶,注重巖體綠化,構建以景觀性為主的植物群落,因地制宜打造江灘公園、濱江風光帶。針對平緩地帶消落帶,減少和避免人類活動干擾,建設生態緩沖帶,逐步解決沿線耕作問題,栽植本土水生植物,建立穩定植物群落,恢復消落帶生態功能;推進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示范區建設。規劃實施期內,實施三峽庫區上游水源涵養527平方公里,治理消落帶8.5平方公里。

四川?。簭V安市,武勝縣;瀘州市,江陽區、納溪區、合江縣;綿陽市,江油市、三臺縣;南充市,順慶區、高坪區、閬中市、蓬安縣;遂寧市,射洪市;宜賓市,敘州區、南溪區、屏山縣

重慶市:萬州區、涪陵區、豐都縣、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3﹒水資源調配與整治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2個市、4個縣(區)、21個鄉鎮(街道),重慶市8個區、59個鄉鎮(街道),共計80個鄉鎮(街道)。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識別蓄水和引水待優化的區域,推進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流域干支流生態補水、干支流河道清淤疏浚等河湖引水聯通工程建設,推進“六江”干流水庫梯級水庫多目標聯合調度,提高枯水期生態補水能力,增加河道流量。加強支流小水電清理整頓,對退出類小水電,按照時限要求依法退出涉及核心保護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對整改類小水電,因地制宜實施生態調度、生態流量保障、過魚及增殖放流等生態修復措施。加強干支流水電站下泄生態流量監管,建立生態流量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加強水利工程生態下泄流量調度,保障干支流生態流量。規劃實施后,生態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態流量得到有力保障,“六江”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90%。

四川?。簶飞绞?,市中區、五通橋區、犍為縣;宜賓市,屏山縣

重慶市: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北碚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銅梁區、潼南區

4﹒江心島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7個市、14個縣(市、區)、16個鄉鎮(街道),重慶市8個區縣、12個鄉鎮(街道),共計28個鄉鎮(街道)。開展江心島生態本底調查,定期開展監測評價,充分挖掘島嶼自然人文本底,理清物種群落結構和資源狀況。建立“一島一策”,因地制宜制定保護、修復、利用措施,突出其生態性、公共性、開放性,適度發展生態旅游、科普教育等生態產業,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施江心綠島生態修復,采取“營林、疏田、豐草、理水”系統修復措施,保障江心島水系形成以“蓄、用”優先,“滲、滯”為輔,“凈、排”為安全保障的良性循環,適度發展生態旅游、科普教育等生態產業,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規劃實施期內,完成16個江心島生態保護修復以及12個江心島生態本底調查工作和“一島一策”方案編制。

四川?。簶飞绞?,市中區、五通橋區;瀘州市,龍馬潭區、合江縣;南充市,高坪區、蓬安縣;內江市,資中縣;遂寧市,船山區、射洪市;宜賓市,敘州區、南溪區、翠屏區、江安縣;資陽市,雁江區

重慶市:涪陵區、渝中區、南岸區、巴南區、江津區、永川區、忠縣、奉節縣


第五節 自然災害防治行動計劃

以保障流域生態安全為目標,部署2個重點工程,協同推進地質災害和洪澇災害治理,提高洪水調蓄能力,改善沿岸地質環境。在德陽市、綿陽市、武隆區和長江忠縣—巫山段等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開展地質災害治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保障地質安全。在眉山市、樂山市、自貢市、合川區、萬州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等洪澇災害高風險區開展防洪抗旱治理,降低洪澇災害風險,提高防御水旱災害整體能力。

專欄6—5 自然災害防治行動計劃重點工程一覽表

重??點??工??程

涉?及?地?區

1﹒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10個市、25個縣(市、區)、70個鄉鎮(街道),重慶市15個區縣(自治縣)、66個鄉鎮(街道),共計136個鄉鎮(街道)。開展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綜合生物、物理、工程等措施,消除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威脅;通過避險搬遷措施,改善受災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防御、應急處置與恢復重建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規劃實施期內,實施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322處,預計減少受威脅人數4萬余人。

四川?。撼啥际?,都江堰市、簡陽市(含東部新區)、金堂縣;德陽市,廣漢市;樂山市,五通橋區;眉山市,東坡區、彭山區、青神縣;綿陽市,游仙區、涪城區、江油市、三臺縣;南充市,閬中市、南部縣、蓬安縣、儀隴縣;內江市,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宜賓市,敘州區、翠屏區、南溪區、屏山縣;資陽市,雁江區;自貢市,富順縣

重慶市:萬州區、涪陵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北碚區、長壽區、武隆區、豐都縣、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2﹒防洪抗旱治理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7個市、11個縣(區)、31個鄉鎮(街道),重慶市8個區縣(自治縣)、53個鄉鎮(街道),共計84個鄉鎮(街道)。開展防汛抗旱治理,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善水庫安全監測設施和雨水情測報設施;加快防洪控制性水庫建設;大力實施長江干流及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主要江河重點河段堤防工程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完善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實施危險區動態和分級管理,優化監測預警站網布局,持續開展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加強重點山洪溝治理,全面提升山洪災害防御能力;全面開展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和風險等級劃分,加強普查成果運用。完善水文站網與防汛非工程措施,加快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建設,建立流域洪水一體化監測預報預警系統。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改造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有效治理城市內澇問題,全面消除城市嚴重易澇積水區段;加強人工濕地和天然河湖對雨水的集中調蓄,充分發揮城市生態在凈水、蓄水、排水方面的作用,減輕排水管網壓力;加強河心洲島防洪設施建設,提高防洪排澇能力。

四川?。簶飞绞?,犍為縣;瀘州市,江陽區;眉山市,東坡區、青神縣;內江市,東興區、資中縣;宜賓市,翠屏區、南溪區、敘州區;資陽市,雁江區;自貢市,富順縣

重慶市:萬州區、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北碚區、渝北區、巫山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第六節?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

以保護和提升流域生物多樣性為目標,部署1個重點工程,提高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境完整性。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重慶段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大熊貓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保護和恢復重要物種棲息地,加大干支流珍稀瀕危魚類保護力度,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維護區域多樣性,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專欄6—6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重點工程一覽表

重???點???工???程

涉?及?地?區

1﹒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9個市、23個縣(市、區)、108個鄉鎮(街道),重慶市25個區縣(自治縣)、147個鄉鎮(街道),共計255個鄉鎮(街道)。加強瀕危特有物種保護與恢復,推進荷葉鐵線蕨、疏花水柏枝、豐都車前、縉云黃芩等瀕危特有植物就地保護,建設林麝、黑葉猴等保護物種生態廊道,嚴格執行“十年禁漁”限令。加強水生生境保護,推進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中游水庫群聯合生態調度,保障下泄流量,逐步恢復水生生物生境。開展圓口銅魚、長鰭吻鮈等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搶救性移養馴化及人工繁殖試驗,實施巫山巴鯢、金佛擬小鯢等珍稀物種極小種群野外構建或重建。加強遺傳資源保護,實施搶救性遺傳種質資源保護,建立珍稀和瀕危物種種質資源庫;建設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提高微生物遺傳資源庫收集、保護和保藏能力。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開展全流域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建立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和風險評估體系,強化入侵物種口岸防控,控制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和擴散。規劃實施期內,保護生物棲息地2722平方公里。

四川?。撼啥际?,都江堰市、新津區;德陽市,綿竹市;樂山市,市中區;瀘州市,合江縣、江陽區、瀘縣、龍馬潭區、納溪區;眉山市,東坡區;綿陽市,江油市、涪城區、游仙區;南充市,閬中市、蓬安縣;遂寧市,射洪市、船山區;宜賓市,江安縣、南溪區、屏山縣、敘州區、長寧縣、翠屏區

重慶市:萬州區、涪陵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銅梁區、潼南區、武隆區、豐都縣、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第七節 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以提升森林質量為目標,部署3個重點工程,構筑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持續提升生態碳增匯能力,顯著改善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在岷江、沱江、涪江上游地區和長江、嘉陵江、烏江重慶段沿線地區,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開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持續加強天然林保護和防護林建設,推進退化林地修復。在宜賓市、南充市、資陽市、涪陵區、奉節縣、巫山縣等水土流失侵蝕強度高、石漠化發育成熟區域開展綜合治理,整體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在德陽市、綿陽市、南充市、宜賓市、合川區、涪陵區、奉節縣、巫山縣等礦山開采受損區域開展礦山修復,恢復礦區植被和動植物棲息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專欄6—7 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重點工程一覽表

重???點???工???程

涉?及?地?區

1﹒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10個市、29個縣(市、區)、94個鄉鎮(街道),重慶市20個區縣(自治縣)、208個鄉鎮(街道),共計302個鄉鎮(街道)。著力提升兩岸森林質量,保障河岸植被、河岸林的連續性和生態完整性,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豐富兩岸森林層次結構,提升抗風險能力,凸顯四季自然變化,建設成風景帶、旅游帶、經濟帶。統籌推進國家森林城市、沿江城鎮坡地綠化和公園建設,增加農村山體、農田林網和“四旁”綠化,引導發展綠色產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規劃實施期內,實施森林質量提升1433.7平方公里,進一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碳匯功能。

四川?。撼啥际?,都江堰市、溫江區、簡陽市、金堂縣、雙流區;德陽市,旌陽區、綿竹市;樂山市,市中區、五通橋區、犍為縣;眉山市,東坡區、青神縣、彭山區;綿陽市,江油市、游仙區、涪城區、三臺縣;南充市,南部縣、儀隴縣、蓬安縣、閬中市;宜賓市,敘州區、屏山縣、南溪區、翠屏區;資陽市,雁江區;內江市,東興區、資中縣;自貢市,富順縣

重慶市:萬州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武隆區、豐都縣、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2﹒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7個市、13個縣(市、區)、46個鄉鎮(街道),重慶市11個區縣(自治縣)、50個鄉鎮(街道),共計96個鄉鎮(街道)。加強林草植被保護和修復,實施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推進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防護林建設,提升流域水土保持能力。嚴格控制區域內生產建設活動,有效避免人為破壞,防止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建設水土保持監測與信息化系統,進行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徑流泥沙等常年性定位監測。持續開展武陵山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降低開發強度,推動石漠化區域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優化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安排農業、林業、牧業、水利等生產建設比重,采取封山育林(草)、間作輪作、自然修復等措施,逐步提升區域植被覆蓋度。規劃實施期內,實施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1879平方公里。

四川?。撼啥际?,都江堰市、簡陽市、金堂縣;樂山市,犍為縣;綿陽市,三臺縣;南充市,閬中市、蓬安縣、儀隴縣;內江市,資中縣;宜賓市,翠屏區、敘州區、屏山縣;資陽市,雁江區

重慶市:萬州區、涪陵區、九龍坡區、北碚區、渝北區、豐都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3﹒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區涉及四川省5個市、6個縣(市、區)、11個鄉鎮(街道),重慶市7個區縣(自治縣)、26個鄉鎮(街道),共計37個鄉鎮(街道)。開展礦山生態重建,以非金屬和煤礦礦山為重點,加強地貌景觀恢復治理,清理邊坡浮石和危巖,實施挖填方、廢石渣清理、采坑回填等重塑礦區地形;促進礦區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和增強,對資源稟賦較好的礦山,推進建設礦山公園。加大礦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采取種植藤本植物等恢復裸露山體植被,恢復并拓展動植物棲息地,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規劃實施期內,實施礦山修復179公頃。

四川?。旱玛柺?,旌陽區;綿陽市,江油市;南充市,閬中市;宜賓市,屏山縣、敘州區;資陽市,雁江區

重慶市:涪陵區、北碚區、武隆區、忠縣、奉節縣、巫山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第八節 支撐體系建設行動計劃

以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支撐體系建設為目標,部署3個重點工程,依托科技支持能力建設、監測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和生態修復項目市場主體信用建設,全面提高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信息化支撐能力,實現川渝兩地生態修復數據信息共享和交互。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以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與應用,加大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建設力度,加快研究制定統一的礦山生態修復標準規范;統籌已有信息化資源,推動建設部、?。ㄖ陛犑校?、縣(市、區)互聯互通的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監管系統,構建基礎性、支撐性的生態保護修復信息平臺;健全市場主體信用信息采集制度,推進實名登記和認證,建立社會領域從業人員信用信息檔案,搭建信用信息平臺。

專欄6—8支撐體系建設行動計劃重點工程一覽表

重??????點??????工??????程

1﹒科技支持能力建設重點工程。

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等合作,整合川渝兩地科研資源,建設一批具有區域引領作用的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科研基地)、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共建專家庫和技術支持團隊,對區域性、流域性、持久性生態問題開展聯合攻關。探索利用基于自然的污染源頭阻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客土生態復綠、農用地綜合質量提升等修復解決方案,強化創新技術在重點區域的示范應用。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為基礎,以“六江”生態廊道為核心,以礦山生態修復為重點研究對象,圍繞生態目標控制、調查監測評價、規劃設計、工程技術、生態維護管理、成效評價等功能需求,聯合開展現行生態修復技術標準差異分析評估,有序制定統一的礦山生態修復標準體系。

2﹒監測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重點工程。

整合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構建生態保護修復大數據平臺,實現生態保護修復信息系統管理、集成展現和深度挖掘。建設川渝地區互聯互通的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監管系統,實現生態修復全生命周期精細化管理、監管監控、預警預報及信息共享等功能。聯合水利、規劃自然資源、氣象、城市管理等部門,開展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各類隱患點致災閾值研究,建立基于致災閾值和降雨實況的實時預警體系。加強流域突發生態環境事件的預防、監測、預警以及應急處置。

3﹒生態修復項目市場主體信用建設重點工程。

按照“條塊結合、屬地服務、互聯互通、成渝共享”的原則,建設完善省級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依法開展兩地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披露、使用等有關工作。依托電子政務外網和政務云平臺,搭建政府內部信用信息交換和共享平臺,整理形成四川省和重慶市生態修復項目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目錄。開展匯總分析等應用探索,建立統一的對外發布查詢平臺,實現“信用中國(四川)”與“信用中國(重慶)”、各級政府部門網站與“信用中國”網站對接,完成各級各地數據對接橫向縱向貫通。


第七章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主體責任,細化各項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實施機制,打破區域、流域、行業領域的分割限制,確保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深化川渝合作,組建“六江”生態走廊建設領導小組,建立由兩地省級政府牽頭,發展改革、經濟信息、科技、財政、規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文化旅游、應急管理、市場監管、林草、氣象、測繪地理信息等部門和單位共同參與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機制,統籌多部門多單位協調機制,打破區域、流域、行業領域的分割限制,形成工作合力。統籌做好規劃確定的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重點工程等的分解落實,細化明確有關部門、有關單位主體責任。規劃自然資源部門牽頭推進廊道建設工作,積極承擔“六江”干流沿線空間布局管控、重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土地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等工作;發展改革部門積極支持“六江”干流沿線修復工作,協調生態建設、能源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財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有關單位統籌做好規劃實施財政保障工作;生態環境部門加強推進生態建設,組織擬訂生態環境技術規范,負責流域內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提高水質監測水平,優化水污染治理途徑,落實生態環境“三線一單”紅線監管要求;水利部門負責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資源保護工作,指導水土保持建設項目實施,協調重要江河、湖泊、水庫、灘涂的治理與開發;農業農村部門大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優化農業生產方式方法,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節水農業、清潔生產農業、可再生能源農業,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林草部門負責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工作,負責生物多樣性保護涉林有關工作,監督管理自然保護地、石漠化防治工作,組織開展流域內森林、濕地等資源動態監測與評價,指導開展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科技、經濟信息、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文化旅游、市場監管、氣象、測繪地理信息等部門和單位積極配合,通力協作推進“六江”干流沿線生態保護和經濟開發相適應,形成良性高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著力提升“六江”干流沿線城鎮生態環境質量。川渝兩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協調機構,建立分級管理、部門協調、上下聯動、良性互動的推進機制。


第二節 強化制度建設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管理辦法》等為依據,推動建立流域生態廊道規章制度體系。支持科研平臺協同攻關,加快制定“六江”生態廊道生態監測預警、實施效益評估等技術標準規范,加強流域生態系統演替規律、生態修復模式與技術、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提升、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評估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將生態修復有關先進、成熟技術和方法轉化為標準。建立沿江生態環境執法通報制度,加強全流域環境違法違規企業信息共享、共監督。


第三節 強化資金籌措

豐富資金籌措方式,形成多元化、多主體、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加強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加大川渝兩地預算內投資和財政支持力度,聯合爭取國家補助資金,將該規劃重點工程作為各級政府的重點投入領域,統籌安排用于“六江”生態廊道建設。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聯合金融機構通過發行綠色債券等形式建立合作關系,符合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相應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利用生態地票交易增值收益、接受社會公益資本捐贈等方式,籌集“六江”生態廊道建設基金。落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有關政策,共同探索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推動國家層面持續出臺有關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補償的政策、設立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補償基金,加大對“六江”生態廊道等上游屏障地區傾斜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川渝兩地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一體化推進和融合發展,為“六江”生態廊道建設提供金融支撐。


第四節 嚴格監管評估

依托現有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川渝政務數據共享專區”,統籌川渝地區生態環境大數據,綜合水安全、地質災害安全等防災減災救災數據,建立水文、水質、地質災害等預測預警預報和聯調聯防聯控機制。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和監督機制,由川渝兩地規劃自然資源部門開展規劃定期評估,定期向社會公布規劃評估情況,并根據規劃實施評估結果,對規劃方案進行動態調整完善,確保規劃強制性內容得到落實和實施情況能夠及時反饋、修正。


第五節 鼓勵公眾參與

完善貫穿政府、市場、公眾的社會參與體系,重視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實施過程中公眾參與的有效性。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投資、設計、修復、管護等全過程工作,圍繞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生態產品開發、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等活動,對區域生態保護修復進行全生命周期運營管護。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引導和鼓勵市民、企業、社會組織、研究機構等多元主體參與規劃實施,完善規劃實施的民主監督機制。推動規劃宣傳、普及和交流互動常態化,普及生態文化教育,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質,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營造“共建生態,共享文明”的良好氛圍。


名詞解釋


1﹒“六江”:長江、嘉陵江、烏江、岷江、涪江和沱江。

2﹒生態廊道:在生態環境中呈線性或帶狀布局、能夠溝通連接空間分布上較為孤立和分散的生態單元的生態系統空間類型。

3﹒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控制斷面日均流量達標天數占年內總天數的比例,大于90%的,該斷面生態流量滿足要求。

4﹒森林質量提升面積:通過生態修復手段使森林生態質量和功能提升的面積。

5﹒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水土流失區域,按照綜合治理的原則,采取各種治理措施,使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強度降級的面積。

6﹒新增石漠化土地綜合治理面積:對巖溶地區因水土流失而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基巖裸露、生態功能退化的土地進行修復治理,并使其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功能恢復的面積。

7﹒水土保持率:非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

8﹒土地綜合整治面積:通過農用地整理、農村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等方式,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坡改梯治理、生態退耕、優化農村建設用地布局、鄉村生態功能維護等的面積。

9﹒耕地保有量:規劃期內必須保有的耕地面積。

10﹒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維護國家或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根據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的保護需求,劃定的需實施特殊保護區域的面積。

11﹒生物棲息地面積: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區域面積。

12﹒長江魚類生物完整性指數:可定量描述人類干擾與長江魚類生物特性之間的關系且對干擾反應敏感的生物指數。

13﹒生態保護區: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重要性極重要以及水域、濕地、林地、草地等具有生態保護價值的區域。區域內生態本底優良、物種資源豐富,對維護廊道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關鍵作用。

14﹒生態修復區:生態系統結構退化、服務功能受損,亟需開展修復的區域。區域內水土流失、石漠化、林草退化、坡耕地等生態問題較為突出。

15﹒生態合理利用區:除生態保護區及生態修復區以外,以城鄉功能為主的區域,涉及建設用地、農用地等。


附圖


圖1? “六江”生態廊道范圍示意圖



圖2? “六江”生態廊道土地利用類型分布示意圖



圖3? “六江”生態廊道生態系統類型分布示意圖



圖4? “六江”生態廊道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示意圖



圖5? “六江”生態廊道分區管控示意圖



圖6? “六江”生態廊道重點工程部署示意圖



附表


“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范圍一覽表

序號

生態

廊道

長度

(km)

建設面積

(km2)

省/直轄市

地級市/縣、區

縣級市

(縣、區)

涉及鄉鎮(街道)

1

長江

1043

13144

四川

瀘州市、宜賓市

合江縣、瀘縣、龍馬潭區、納溪區、江陽區、翠屏區、南溪區、敘州區、江安縣、長寧縣、屏山縣

符陽街道、臨港街道、望龍鎮、白沙鎮、大橋鎮、白米鎮、神臂城鎮、兆雅鎮、太伏鎮、特興街道、羅漢街道、安富街道、永寧街道、大渡口鎮、南城街道、北城街道、大山坪街道、鄰玉街道、藍田街道、茜草街道、華陽街道、泰安街道、黃艤鎮、江北鎮、方山鎮、白沙灣街道、大觀樓街道、合江門街道、李莊鎮、沙坪街道、宋家鎮、西郊街道、南溪街道、羅龍街道、仙源街道、江南鎮、裴石鎮、石鼓鄉、南岸街道、趙場街道、安邊鎮、南廣鎮、江安鎮、怡樂鎮、陽春鎮、下長鎮、錦屏鎮、新市鎮、新安鎮、書樓鎮、清平彝族鄉

重慶

萬州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江津區、永川區、豐都縣、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

蓮花街道、龍洲灣街道、魚洞街道、花溪街道、李家沱街道、木洞鎮、雙河口鎮、麻柳嘴鎮、跳磴鎮、茄子溪街道、九宮廟街道、新山村街道、躍進村街道、建勝鎮、八橋鎮、春暉路街道、三合街道、湛普鎮、雙路鎮、虎威鎮、名山街道、興義鎮、高家鎮、十直鎮、龍孔鎮、樹人鎮、夔州街道、安坪鎮、永樂鎮、康坪鄉、朱衣鎮、魚復街道、夔門街道、白帝鎮、永安街道、義和鎮、藺市鎮、龍橋街道、石沱鎮、崇義街道、馬鞍街道、江北街道、清溪鎮、百勝鎮、南沱鎮、珍溪鎮、李渡街道、郭家沱街道、鐵山坪街道、寸灘街道、五寶鎮、魚嘴鎮、圣泉街道、石蟆鎮、白沙鎮、朱楊鎮、石門鎮、龍華鎮、支坪鎮、鼎山街道、珞璜鎮、油溪鎮、幾江街道、德感街道、先鋒鎮、謝家灣街道、銅罐驛鎮、西彭鎮、陶家鎮、黃桷坪街道、楊家坪街道、石橋鋪街道、石坪橋街道、九龍街道、二郎街道、南坪鎮、花園路街道、銅元局街道、南坪街道、海棠溪街道、迎龍鎮、峽口鎮、南山街道、涂山鎮、雞冠石鎮、龍門浩街道、彈子石街道、廣陽鎮、新橋街道、沿溪鎮、黎場鄉、西沱鎮、高筍塘街道、新田鎮、甘寧鎮、高峰鎮、龍都街道、百安壩街道、牌樓街道、陳家壩街道、太白街道、鐘鼓樓街道、太龍鎮、大周鎮、黃柏鄉、小周鎮、長坪鄉、新鄉鎮、武陵鎮、燕山鄉、瀼渡鎮、溪口鄉、五橋街道、熊家鎮、巫峽鎮、高唐街道、龍門街道、抱龍鎮、大溪鄉、培石鄉、曲尺鄉、建平鄉、兩坪鄉、三溪鄉、朱沱鎮、松溉鎮、洛磧鎮、解放碑街道、朝天門街道、菜園壩街道、南紀門街道、大坪街道、兩路口街道、七星崗街道、青龍街道、雙江街道、鳳鳴鎮、盤龍街道、寶坪鎮、故陵鎮、新津鄉、巴陽鎮、云陽鎮、人和街道、紅獅鎮、龍洞鎮、棲霞鎮、普安鄉、鳳城街道、江南街道、晏家街道、洋渡鎮、烏楊街道、任家鎮、新生街道、東溪鎮、復興鎮、忠州街道、涂井鄉、石寶鎮、白公街道

2

嘉陵江

542

4115

四川

南充市、廣安市

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南部縣、蓬安縣、儀隴縣、閬中市、岳池縣、武勝縣

東南街道、舞鳳街道、荊溪街道、搬罾街道、漁溪鎮、白塔街道、清溪街道、小龍街道、龍門街道、都京街道、江陵鎮、闕家鎮、高坪區青居鎮、火花街道、文峰街道、南湖街道、曲水鎮、李渡鎮、河西鎮、盤龍鎮、石河鎮、富利鎮、濱江街道、滿福街道、老鴉鎮、謝河鎮、楠木鎮、相如街道、周口街道、錦屏鎮、正源鎮、金溪鎮、利溪鎮、睦壩鎮、平頭鄉、度門街道、新政鎮、柴井鄉、彭城鎮、河溪街道、洪山鎮、保寧街道、沙溪街道、江南街道、七里街道、文成鎮、五馬鎮、博樹回族鄉、坪灘鎮、鎮裕鎮、沿口鎮、中心鎮、烈面鎮、萬善鎮、龍女鎮、清平鎮、禮安鎮、華封鎮、石盤鎮、真靜鄉

重慶

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北碚區、渝北區、合川區

/

北溫泉街道、天生街道、朝陽街道、東陽街道、澄江鎮、天府鎮、童家溪鎮、蔡家崗街道、施家梁鎮、龍鳳橋街道、水土街道、鹽井街道、草街街道、南津街街道、釣魚城街道、合陽城街道、云門街道、大石街道、錢塘鎮、古樓鎮、華新街街道、大石壩街道、江北城街道、觀音橋街道、石馬河街道、五里店街道、渝州路街道、沙坪壩街道、石井坡街道、雙碑街道、覃家崗街道、土灣街道、渝碚路街道、井口街道、磁器口街道、聯芳街道、天星橋街道、童家橋街道、小龍坎街道、悅來街道、康美街道、大竹林街道、禮嘉街道、化龍橋街道、上清寺街道、大溪溝街道、石油路街道

3

烏江

223

3493

重慶

涪陵區、武隆區、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

敦仁街道、武陵山鄉、白濤街道、江東街道、荔枝街道、漢葭街道、高谷鎮、善感鄉、雙龍鄉、鹿角鎮、靛水街道、萬足鎮、石盤鄉、紹慶街道、新田鎮、鳳山街道、芙蓉街道、江口鎮、文復苗族土家族鄉、白馬鎮、火爐鎮、和順鎮、羊角街道、滄溝鄉、萬木鎮、后坪鄉、清泉鄉、兩罾鄉、龔灘鎮

4

岷江

384

5225

四川

成都市、樂山市、眉山市、宜賓市

崇州市、都江堰市、新津區、雙流區、溫江區、犍為縣、五通橋區、樂山市中區、東坡區、彭山區、青神縣、翠屏區、敘州區、屏山縣

羊馬街道、三江街道、江源街道、廖家鎮、觀勝鎮、灌口街道、奎光塔街道、玉堂街道、聚源鎮、石羊鎮、青城山鎮、龍池鎮、普興街道、花橋街道、花源街道、五津街道、興義鎮、永商鎮、彭鎮、黃水鎮、天府街道、金馬街道、和盛鎮、壽安鎮、玉津鎮、孝姑鎮、石溪鎮、清溪鎮、舞雩鎮、鐵爐鎮、竹根鎮、牛華鎮、金粟鎮、西壩鎮、冠英鎮、海棠街道、通江街道、牟子鎮、安谷鎮、悅來鎮、大佛街道、全福街道、蘇祠街道、松江鎮、崇禮鎮、永壽鎮、通惠街道、大石橋街道、太和鎮、富牛鎮、鳳鳴街道、青龍街道、觀音街道、江口街道、錦江鎮、青竹街道、瑞峰鎮、漢陽鎮、羅波鄉、白果鄉、高臺鎮、安阜街道、菜壩鎮、思坡鎮、泥溪鎮、蕨溪鎮、柏溪街道、高場鎮、樟海鎮、大乘鎮、屏山鎮

5

涪江

531

3837

四川

遂寧市、綿陽市

大英縣、射洪市、蓬溪縣、船山區、江油市、三臺縣、游仙區、涪城區

回馬鎮、太和街道、沱牌鎮、洋溪鎮、瞿河鎮、平安街道、廣興鎮、金華鎮、香山鎮、大榆鎮、紅江鎮、金橋鎮、荷葉鄉、凱旋路街道、南津路街道、鎮江寺街道、育才路街道、介福路街道、九蓮街道、富源路街道、慈音街道、南強街道、楊渡街道、仁里鎮、新橋鎮、桂花鎮、龍鳳鎮、老池鎮、唐家鄉、中壩街道、太平鎮、三合鎮、青蓮鎮、彰明鎮、龍鳳鎮、武都鎮、永勝鎮、劉營鎮、蘆溪鎮、永明鎮、潼川鎮、新德鎮、靈興鎮、老馬鎮、北壩鎮、石馬鎮、松埡鎮、小枧鎮、涪江街道、科學城春雷街道、富樂街道、城郊街道、青義鎮、豐谷鎮、塘汛街道、城廂街道、工區街道

重慶

合川區、銅梁區、潼南區

/

銅溪鎮、渭沱鎮、太和鎮、安居鎮、高樓鎮、米心鎮、大佛街道、別口鎮、上和鎮、雙江鎮、玉溪鎮、梓潼街道、桂林街道

6

沱江

639

5305

四川

成都市、德陽市、瀘州市、內江市、資陽市、自貢市

簡陽市、金堂縣、綿竹市、廣漢市、羅江區、旌陽區、瀘縣、龍馬潭區、江陽區、隆昌市、資中縣、東興區、內江市中區、雁江區、富順縣、沿灘區、大安區

新市街道、楊家鎮、簡城街道、射洪壩街道、東溪街道、平泉街道、石橋街道、養馬街道、石鐘鎮、壯溪鎮、宏緣鎮、官倉街道、棲賢街道、白果街道、淮口街道、趙鎮街道、五鳳鎮、漢旺鎮、富新鎮、什地鎮、清平鎮、三水鎮、連山鎮、略坪鎮、旌陽街道、旌東街道、八角井街道、東湖街道、孝感街道、黃許鎮、柏隆鎮、海潮鎮、小市街道、紅星街道、蓮花池街道、魚塘街道、胡市鎮、安寧街道、況場街道、通灘鎮、黃家鎮、歸德鎮、明心寺鎮、水南鎮、銀山鎮、重龍鎮、球溪鎮、東興街道、西林街道、新江街道、勝利街道、椑木鎮、富溪鎮、城東街道、城西街道、玉溪街道、牌樓街道、壕子口街道、樂賢街道、白馬鎮、史家鎮、靖民鎮、交通鎮、龍門鎮、蓮花街道、三賢祠街道、資溪街道、獅子山街道、寶蓮街道、雁江鎮、松濤鎮、寶臺鎮、臨江鎮、保和鎮、老君鎮、伍隍鎮、南津鎮、豐裕鎮、兜山鎮、趙化鎮、安溪鎮、懷德鎮、長灘鎮、永年鎮、富世街道、鄧井關街道、東湖街道、琵琶鎮、獅市鎮、瓦市鎮、何市鎮、牛佛鎮、廟壩鎮、回龍鎮


總計

3362

35119

/

/

/

583個


我是“渝快小寶”
點擊我,為您語音播報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 放 棄
五月婷婷综合